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小麦研究所

  • 网站首页
  • 单位概况
    • 本所概况
    • 现任领导
    • 专家介绍
    • 历史沿革
  • 新闻动态
    • 所内新闻
    • 科研动态
    • 科技兴农
  • 成果展示
    • 在研项目
    • 主要论著、论文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所属机构
    • 春小麦研究室
    • 冬小麦研究室
    • 栽培生理研究室
  • 试验基地
    • 黄羊试验基地
    • 清水试验基地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科研平台
  • 联系我们
  • 研究所图库
所属机构
春小麦研究室
冬小麦研究室
栽培生理研究室
栽培生理研究室
网站首页 > 所属机构 > 栽培生理研究室

研究方向和目标:作物高产高效栽培、逆境生理、肥水调控、区域生态模式及节水覆盖防沙固土、良种繁育保纯,目的是集成适宜于甘肃不同生态条件种植的冬春小麦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挖掘小麦新品种最大生产潜力;研究寒、旱和病害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胁迫及影响;研究抗逆性生理和分子机理,明确高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环境的重要性;了解高海拔区域温湿度状况与品种适应性的关系,揭示逆境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病原菌量、寄主感病程度等因素与产量水平的关联程度;结合不同生态区域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品质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小麦品质成因,构建甘肃省麦类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体系。

主要任务:针对甘肃河西灌区水分缺乏、沙尘暴、干热风等现状,研究灌溉量、植被覆盖率、施肥量等如何影响麦类作物产量和生态效益,通过光合效应等关键参数,综合分析麦类生物量与生产资料投入量、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明确产生高效益的生物学生理机制。针对定西等干旱半干旱生态区域的主要矛盾,研究干旱半干旱生态条件麦类产量状况、水分高效利用效率,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明白抗旱生理机制。针对甘肃东南部条锈病易于流行的现状,研究该区域麦类作物高效栽培技术,遏制小麦条锈病流行至关重要。

人员组成:栽培生理生态研究室是小麦研究所所属重点实验室。研究室现有团队组成人员5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2人,硕士2人。

成果:研究室主要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陇鉴127抗条锈基因精细定位及其甘肃省小麦品种(系)抗条锈金分子检测”、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科院创新项目“地膜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国家外专局“丰产抗旱抗病小黑麦新品种示范推广” 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麦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抗逆性研究”和兰州市科技创新项目“秦王川灌区冬小麦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等,已结题,并作为成果登记。

目前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全基因组连锁和关联分析技术定位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和“覆膜耕作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极其氮素调控”、省科技厅青年基金“粮草兼用型小黑麦品种(系)产量、营养品质和消化吸收性状鉴定分析”及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等。下一步,研究室将本着“创新、合作、求实、奉献”的理念和科研精神,与国内外小麦科研工作者一道,为提升旱区小麦生产能力而不懈努力。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创新大厦4楼

邮编:730070

Tel: (0931) 7616667

E-mail:yfp0931-6710@gsagr.ac.cn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4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邮编:730070    电话:+86-931-7611032    E-mail: huaqc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