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小麦研究所

  • 网站首页
  • 单位概况
    • 本所概况
    • 现任领导
    • 人才队伍
    • 历史沿革
  • 新闻动态
    • 所内新闻
    • 科研动态
    • 科技兴农
  • 成果展示
    • 主要论著、论文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所属机构
    • 春小麦研究室
    • 冬小麦研究室
    • 分子育种研究室
  • 试验基地
    • 黄羊试验基地
    • 清水试验基地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科研平台
  • 联系我们
  • 新品种展示
所属机构
春小麦研究室
冬小麦研究室
分子育种研究室
冬小麦研究室
网站首页 > 所属机构 > 冬小麦研究室

研究方向:小麦抗条锈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利用。抗逆(抗寒和抗旱)抗条锈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小麦栽培生理、小麦旱作农业技术、小麦关键栽培技术、小麦抗条锈遗传等研究、小麦产业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等。

研究队伍:研究室现有8名科技人员,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经济师1名;博士2人,硕士4人。

试验基地:在清水试验站有试验地100亩。

研究成果:在我省首位科技功臣、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周祥椿教授的带领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先后育成了卫东系列、清农系列、清山系列和兰天系列等抗条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60多个。其中“多抗高产广适兰天系列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5号、兰天36号)”、兰天4号和兰天10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兰天3号、兰天16号、兰天17号、兰天15号、兰天26号等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1993年开始,针对陇南为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防治的关键地带,以持续控制为目标,先后利用Yr12、Yr13、Yr16、Yr26等有效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和国际上持久抗性品种,育成具有不同遗传背景、分属不同抗性类型的小麦新品种。其中兰天15号等10个山旱地品种,普遍具有抗病、高产、优质的特点,在区域试验中,亩产357.0公斤~423.5公斤,较对照增产7.30%~24.99%。此外,2009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对全国小麦411个品种的鉴定结果显示,兼抗条锈、白粉和赤霉三种病害的品种仅8个,而本室育成的兰天18号、兰天20号、兰天22号3个品种位列其中。从2001年开始对川水地品种进行了株型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育成了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34号、兰天36号、兰天39号、兰天42号、兰天45号、兰天47号、兰天48号、兰天58号等系列矮秆和半矮秆、株型紧凑的新品种。

在研项目:近5年来,本室先后承担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甘肃小麦综合试验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等项目20余项。

国内外交流:冬小麦研究室非常重视合作,与CIMMYT、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论文发表:近年来在《PlantDisease》、《植物保护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等期刊上发表了《小麦条锈病抗源材料筛选和抗条锈基因库组建研究》、《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持久性研究》、《小麦品种慢条锈性鉴定及评价研究》、《陇南小麦主要生产品种成株期抗条锈性研究》、《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等多篇学术论文。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创新大厦4楼

邮编:730070

Tel:0931-7611032

E-mail:gsnkylql@gsagr.ac.cn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4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邮编:730070    电话:+86-931-7611032    E-mail: huaqc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