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全球小麦产量提升创新联动(GIL)第二届研讨会》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珀斯召开。会议由西澳大学Pro.Guijun Yan主持。澳大利亚国际谷物有限责任公司(InterGrain)、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农业应用研究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8家单位2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张勇研究员等7名专家学者作了《澳大利亚品种引种、杂交和SNP芯片开发和验证的研究进展》等报告,我院王勇研究员作了中澳小麦品种交换及种质创制进展的汇报交流。
会后,与会人员考察了西澳Bibra lake的澳大利亚国际谷物总部,详细了解了该部门小麦育种策略及方法程序,种子准备操作间,品质分析化验室,温室等。参观了西澳Dandaragan、Hyden和Dudinin三个不同降雨量分布的小麦育种试验基地和一个家庭农场。Dandaragan试验基地小麦正处于灌浆期,该试验点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为450毫米左右,4月中旬免耕播种,11月中旬收获,属于偏春性品种,亩产200-300公斤。Hyden试验点属降雨量较低的区域,小麦生育期降雨量为160毫米左右,酸性土壤,是硬粒小麦生产区,平均亩产100公斤,小麦采用免耕播种。Dudinin小麦育种试验点,是易发生霜冻区域,重点开展了不同品种的抗逆选择。Bowangie家庭农场有3000公顷土地,4口人经营,主要种植大麦、小麦、油菜和羽扇豆等,农作物免耕种植,家庭机械总投资达到200多万澳元,机械化率程度高。
本次研讨与考察交流使我们对澳大利亚西部小麦育种及生产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小麦抗旱优质品种选择、少免耕栽培、休闲轮作、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获得了借鉴和学习,并进一步深化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